【砥砺奋进兴校业②】廿载弦歌奏华章 青衿志远报春晖——记我校第三届出彩周师人、文学院董越老师

作者:文/武暾 黄莹莹 吴灿灿发布时间:2025-06-06浏览次数:1854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尊师重教、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党委宣传部特推出“砥砺奋进兴校业”系列人物专访,讲述第三届“出彩周师人”的奋斗故事,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目标任务,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凝聚奋进力量,共绘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壮丽蓝图。今天,推出第二期《廿载弦歌奏华章 青衿志远报春晖——记我校第三届出彩周师人、文学院董越老师》


廿载弦歌奏华章 青衿志远报春晖

——记我校第三届出彩周师人、文学院董越老师


人物名片:董越,女,河南淮阳人,博士,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张伯驹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现为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文字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语委重点科研项目1项和国家古文字工程•河南省古文字资源调查项目(负责豫东周口市古文字资源调查)。曾获学校教师课堂大奖赛二等奖及优秀教师、文明教师、学习标兵、建功立业先进女职工等荣誉称号。

初见董越老师,她正伏在办公桌上批改学生作业,右手边放着一厚摞书。座椅旁边摆放两把椅子,椅子上放着四个书包,这是她日常工作的“标准配置”。

“这两个书包里放的是《古代汉语》《古文字学》两门课的教学材料,那两个书包里放的是几个科研项目的资料。”董越老师介绍道,“别小看我的兜兜包包,它们帮助我成功获批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呢!”

谈起古文字工程•河南省古文字资源调查项目,董越的眼神变得格外明亮,“周口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每片甲骨、每件青铜器都记载着文明演进。”作为周口市古文字资源调查工作负责人,她坦言肩上的分量这是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必须认真对待、详细考究。

为充分挖掘周口地区古文字资源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她遍历周口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实地调查,并结合考古报告、论文、新闻报道等资料进行系统研究,高质量完成了《周口博物馆藏金文》一书的整理、编纂工作。日前,中华书局已寄来该书样稿,并申请了2025年全国古籍出版基金项目。

当问起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展情况时,董越给我们展示了她“五年磨一剑”的文件夹,上百份文件以时间为序整齐排列,从2021年的初稿到2025年的初定稿,每个版本都凝结着她辛勤付出的汗水。“现在已经进入最后打磨阶段,准备下半年申请结项。”四载春秋,四十万字,《张伯驹家族史料汇编与点注》即将迎来破茧时刻。

作为周口师范学院张伯驹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越积极参与学校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张伯驹全集编纂与研究”的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张伯驹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研究张伯驹的创新平台,作为张伯驹家乡高校的科研工作者,研究张伯驹既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不能推卸的一份责任。”

在课题攻关间隙,董越在《古文字研究》《汉字汉语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一篇篇被烈日炙烤泛黄的田野笔记,一幅幅在放大镜下凝结晨昏的青铜拓片,伴随着寒来暑往悄然结晶——当沧桑与锈蚀的铭文化作注脚,字字珠玑的考据文章犹如一枚枚印章,钤印在古文字研究地图上。

董越打开电脑里名为“时光馈赠”的文件夹。除夕之夜做的论文批注、大年初一保存的参考文献、大年初三记载的考察日志……密密麻麻的文档日期编织成了一圈圈特殊的年轮。

教学楼保洁员清晰地记得,去年腊月廿八,整层楼只剩214室亮着灯。董越为赶写会议发言论文错过教学楼锁门时间,急促的脚步声惊醒了值班人员:“董老师,听脚步声就知道是你。”门卫的玩笑里带着敬意。

几本泛黄的台历见证着这位学者的“青灯黄卷”——2022年连续工作126天、2024年陪家人观影次数为零。当别人热热闹闹过除夕夜时,她的键盘敲击声与窗外鞭炮共鸣;当别人享受春游踏青时,她在博物馆与古老的铭文对话。“哪有时间管理秘诀,不过是把喝咖啡的时间化作科研长跑补给站罢了!”董越说。

“教师是我安身立命的职业和标签。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对学生要倾情付出,不求回报。教师就像《诗经》里的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当记者问及教学心得,董越打开手机里保存的“文明教师”“优秀教师”等荣誉证书,颇有感慨。

“我上课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面对AI技术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我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多项使用技能,用批判式思维在纷繁的信息世界里甄别真伪,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董越的课堂流淌着古今对话的灵光。

为讲好被称为“冷门绝学”的《古文字学》课程,她常常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向学生展示,通过让学生临摹甲骨文、金文和楚简进行亲身感悟,从而深入浅出地把古文字知识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董越老师对教育事业心怀敬畏、充满虔诚,在周口师范学院工作20年来,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私事耽误学生一节课。

有一年她生病做了手术,医生嘱咐她最好请假休息,但她并未遵医嘱。“‘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里的孩子就是我的眼前人。每一个学生都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读书,我们当老师的没有理由不全身心投入教学。”董越的语气异常坚定。

同学们评价董越是师者仁心、师者风骨。她摆手笑道:“刘禹锡说‘芳林新叶催陈叶’,能作滋养新芽的泥土,已是至幸。”

“一个人拥有善良、爱、自强、真诚、诚信的品德,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像抚养婴儿一样用心,如《尚书·康诰》上所说‘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即使不能完全达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因此,我们只要用诚心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深耕细作,终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董越语重心长地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感悟。

采访到最后,董越老师说:“我刚来学校的时候,学生们都是八零后和九零后,现在我教的学生几年前都已经是零零后了,变化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学生们喜欢叫我‘师姐’。一声声‘师姐’常常让我回忆起1994-1996年在原周口师专读书学习的青春岁月。两年师专淬炼,我的心底悄悄种下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想火种。”

2006年12月,董越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母校工作。2017年12月,董越又取得了博士学位,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如虎添翼,得心应手。说到未来,董越祝愿学校早日申硕成功,早日升格为周口师范大学。

采访结束时,暮色渐浓,董越老师在办公室外跟我们挥手告别,她说的“教育事业就像杜甫笔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久久回响在我们耳畔。她在楼道里的步伐坚定的姿态与二十六年前那个捧书疾走的身影重叠,诠释着何为“薪火相传”。这位始终以“青衿”自勉的学者,正用生命续写着周师人的精神史诗——那是一部关于坚守与传承的动人诗篇。

(编审/武暾 签审/周效章 审核/周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