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理记涛,男,1981年11月出生,河南西华县人。周口师范学院98级校友,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周口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科研办公室主任。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资助等多项课题,获评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等称号。
“上学的时候三点一线,现在还是三点一线,家庭、学校、办公室”,谈起平日的生活,理记涛不无自嘲地说。
生活就是这样简单朴实,科研工作上理记涛却是那样风风火火。不到五年时间,他连续获批3项国家级课题,年纪轻轻,便已经拥有多个“技术带头人”称号。在物理实验楼五楼的办公室里,理记涛对记者谈起了他的科研人生。
“这个98级学子真是不一般”
“我是周师98级物理系学生,家又是西华的,这里既是母校也是家乡,”理记涛讲起了他与周师的渊源。
博士毕业那年,理记涛面对其他的工作机会,依然选择回到周师。用他的话说,“在这里工作心里踏实”。
“在周师读书那三年,学习的时候真的很拼,打球的时候却又很猛”,理记涛这样概括大学时光。提起理记涛,当年教过他的老师都说:“这个98级学子真是不一般”。
2001年夏天,理记涛顺利完成学业,怀着跃跃欲试的激情登上三尺讲台。在黄泛区农场初级中学,他工作三年。每周白天12节课,晚自习4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谈起这个工作强度,理记涛淡然一笑,说:“当时就仗着自己年轻,除了工作,就是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累”。
就在这个时候,同学群中不时传来某某考上研究生的消息,这无疑向理记涛平静的生活投入了一颗石子。他固然相信三尺讲台同样可以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更想知道,再往前走一步,人生会是什么样子。他说:“咱不比别人差,为什么不试试呢?”
在做出考研的决定之后,理记涛立即行动起来。他向同学找来教材,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为不影响工作,他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起床,凌晨时分才意犹未尽地休息。
“那时住宿条件很差,一到冬天,屋面屋外一样冷”,理记涛不无幽默地回忆说,“还好我的房间里装了一个100瓦的电灯泡,亮起来像个小太阳,不仅可以照明,还有制热功能,夜间学习条件就有了保障”。在农场中学一个个漆黑寒夜,理老师房间的那个大功率灯泡成了校园里最大的“亮点”。
“下了课不敢有半分松懈,周末也不回家,连做饭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理记涛这样讲述当时的生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理记涛在废寝忘食学习的同时,也意识到,这样一味自学肯定不行。他对记者说:“2003年夏天,我向学校请了假,来到所报考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边旁听,边自学,完成了最后冲刺”。
一切都出乎意料的顺利,2004年3月份考研成绩公布,理记涛总分412分,名列报考专业第一,还高出第二名近30分。复试的时候,连面试老师也不无惋惜地说:“有这么好的基础,你完全可以上更好的学校”。
“我的起点低,只求不落后就行”,理记涛坦言。正是怀着这种虚怀若谷的学习精神,他的研究生学业非常顺利。同门师兄弟对他高度认可,导师不无赞赏地说他“是做科研的好料子”。
由于种种原因,理记涛研究生毕业时并未选择考博,而是凭着出色的表现到了一所待遇不错的医专任教。这个时候的他家庭幸福,收入可观,工作稳定。很多人不无善意地奉劝他,“就安安心心享受生活吧”。只有他心里清楚,自己专业研究的热血还在沸腾。
“这个时候,常联系的几个同学都考上博士了,有东南大学、有四川大学,我心里很着急,觉得时不我待。”经过深入思考后,他在同学建议下选择报考了东南大学,并顺利通过初试和复试。就这样,经过多年辗转努力,理记涛终于如愿获得了科研竞技场的“入场券”,一条更为曲折坎坷的道路在他面前缓缓展开。
“努力工作,快乐生活”
提起自己的博导徐春祥老师,理记涛满怀感激地说:“没有徐老师和实验室同学的帮助,我不会那么顺利毕业”。
博士阶段学习一开始,理记涛就体验到了科研事业的艰辛。研究中的这次受挫对他打击非常大,甚至一度让他失去对科研的信心。理记涛对记者说,“我之前的专业是理论物理,缺少实验基础,而徐老师的实验室主要从事跨学科研究,涉及物理、电子、医学、材料等多个领域,跨度很大”。
就在理记涛入学的前一年,国际材料研究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石墨烯研究获得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时间,石墨烯研究成为国内外材料研究的热点,东南大学为此还引进了曼彻斯特大学石墨烯研究组的一位年轻的重要成员,徐老师的实验室也与这位年轻教授建立了合作关系。
“因为我有物理基础,徐老师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在石墨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谈起这一点,理记涛至今仍不免流露出一些遗憾。
当初石墨烯研究最大的难处在于对石墨的机械剥离,研究者要用一种特殊胶带从高定向热解石墨片上粘出石墨烯材料。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反复粘和撕,对研究者的技能和耐心都是极大考验。少层石墨烯肉眼无法看到,还要一次次拿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实验成功与否也根本没有保证而言。正因为这一点,石墨烯研究令不少研究者望而却步。为做实验,理记涛常常在几个校区间穿梭,不仅在公交车上浪费大量时间,实验结果也很不理想。
“当时我已经成家,孩子还不到一岁,很多事情加在一起,整得我每天都很焦虑,有好几次我都萌生了退学的念头”,理记涛谈起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失败与成功之间,很多时候仅仅隔着一道抬眼可见却又极为坚固的防线,只是突破它的往往是极少数人。理记涛便属于这“极少数人”,他最终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向导师求教、向同学求助。
“徐老师一直都认真指导我,周围同学也鼓励我,还有我一个在南京邮电大学工作的河师大同学,对我帮助非常大”,理记涛颇为动容地说道。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理记涛的实验功底越来越扎实,这时候,导师也考虑到实际情况,经与合作实验室沟通,由对方提供石墨烯样品,然后由理记涛来做半导体材料,并完成后期研究。一时间,逆境变坦途,理记涛之后的学业如期所愿的顺利。他这样形容当时的自己,“前途一下子豁然开朗,学习劲头更足了,有时为获取较好的实验数据,不惜经常奔波于南京和北京之间”。
2014年是理记涛博士学习的第三年,他的艰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研究成果首次出现在中科院一区的期刊上。理记涛不无慨叹地说:“从博士入学到这篇文章发表,我用了三年时间,见到成果发表那一刻,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第二年,我又在一区期刊上发表了一项成果,顺利完成了博士毕业要求”。
谈起四年读博生涯,理记涛说:“这期间,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和方法,也收获了友情,最重要的是,徐老师让我看到了如何为人师表,如何做一个纯粹的学者”。
“努力工作,快乐生活”。导师常常这样对理记涛和实验室其他学生说。这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不仅是个严谨的学者,也像个慈祥的父亲。他不仅常常带着学生在实验室里加班加点,偶尔也会不失时机地与学生享受忙碌之余的“闲暇”。
毕业后,理记涛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又见到导师,导师还是不忘殷切地嘱咐他“努力工作,快乐生活”。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理记涛也越来越领会老师话中的深意。
“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
博士毕业后,理记涛但没有闲下来,反而比以前更忙了。他对记者讲起了刚入职时的压力,“我来学校工作前的2014年,院里一下子拿了3项国家基金,在科研工作上放了一颗卫星,这给我们青年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动力和压力”。
即便如此,理记涛来校的第一年还是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在他看来,“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同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理记涛一方面狠抓教学经验提升,另一方面努力积累研究基础,再一次厚积薄发。“2016年,我拿了一个青年基金,2017年拿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2018年获得了一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19年再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
与此同时,理记涛又进入郑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跟随著名学者单崇新教授从事研究。顺利出站后,他又与墨尔本大学取得联系,向一位澳洲科学院院士发去了自己的简历和研究成果。对方很快就给了回复,并发出访学邀请。
“想做好研究,就必须与外界多交流”,理记涛说,“我当时之所以选择墨尔本大学,也是看中它在我们专业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不像国内,国外生活成本高昂,住宿、饮食、交通方面的诸多不便,这些都难不倒吃苦耐劳的理记涛,最令他头疼的是沟通问题。他说:“虽然我英语读写都不成问题,但是听力还不够好,即便如此,我还是积极与人家沟通”。
在澳大利亚期间,理记涛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墨尔本大学的学习,他还有一个合作导师,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为此,他常常穿梭于两个学校之间,交通成了不大不小的问题。澳大利亚的城市交通工具主要就是公交车、私家车,再就是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诸多不便,私家车不用说,自行车价格也不菲,理记涛干脆动用起自己的“11路”。
“那时候,我的微信运动每天都是两万多步,很多同学看到这个步数,都惊奇地问我成天在做什么”。理记涛无奈地笑道。
理记涛非常珍惜这次访学机会,他每天早上八点就赶到实验室,下午六点乃至更晚才离开。人家去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工作了,大家离开的时候他还在那里忙。对于这位中国学子,导师和同学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You are diligent!”
理记涛给访学单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回国后又与对方合作发表了一篇SCI论文。不久,他又获批了一项省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资助项目,合作单位还是墨尔本大学。理记涛说:“他们对我非常热情,希望我能常过去交流”。
谈起平日生活,理记涛不无遗憾地对记者说:“家里我照顾的太少了,两个孩子都是我爱人带大的。去读博的时候,女儿才半岁,我毕业的时候,都5岁了”。
理记涛的妻子是周师生物系校友,二人高中时就是同学,感情极好。理记涛颇为感慨地说:“我在研究上取得的这些成绩与我爱人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她的鼓励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更加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
理记涛明白,妻子也有自己的事业追求,一想到这些,他常会感到很对不住妻子。终于,等他们的孩子稍微大一些,妻子也在理记涛的支持下顺利考取了博士。妻子读博去了,理记涛的生活更忙了,他不仅要潜心自己的科研,帮助学院做些科研方面的工作,还要负责照顾两个孩子。
“过去,家务活、接送孩子这些事情都是我爱人全包”,理记涛说,“现在,我母亲过来了,可以帮助照顾些家务,孩子接送就由我来负责了”。
两个孩子大的六年级了,小的在幼儿园,理记涛一送完孩子,就赶到办公室,他的时间精确到了分。白天时间不够用,晚饭后,安顿好孩子,他再到办公室工作。不管刮风下雨,理记涛始终一丝不苟地遵循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他不无遗憾说:“再忙再累都不怕,就是苦了孩子,陪她们的时间太少了”。
女儿期末考试前一天,理记涛终于一咬牙决定给自己放一晚上的假。那天,女儿见他一直没有外出的意思,就很奇怪,问:“爸,今天你怎么不去工作了”。
“不去了,今天我陪着你复习”。说到这里,理记涛颇有些难为情地笑了。
记者问:“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假如再给你一次自由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理记涛低头稍作思考,认真地说:“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
(编审/刘启涛 签审/周效章 审核/周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