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网】【大河客户端】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什么选择到红色革命老区?听听周口师范学院的师生怎么说

作者: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0-09-10浏览次数:682

“这跟我们平常耳濡目染的教育密不可分,当时一听说报名去革命老区,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一上午就报了200多人,但是名额有限,我们也只好分批安排去革命老区参加社会实践。”9月8日下午,周口师范学院团委书记杨甜甜向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揭秘”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何选择去革命老区进行社会实践。

  2018年以来,周口师范学院每年暑期的社会实践中,都安排有去红色革命老区的项目,每次都会出现大学生争相报名的情况。几年来,同学们的足迹走过了井冈山、延安以及省内的信阳、濮阳、周口等地的革命老区。如今,赴革命老区参加社会实践接受红色教育,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面旗帜。

  为什么要到革命老区参加实践?

  “那是我们心之向往的地方。”9月8日下午,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大三学生元攀宇、常源、张晨茜异口同声地说。大二暑假,他们一起参加社会实践,选择奔赴延安、南泥湾、梁家河等革命老区。

  关于延安的红色基因,从小就印在他们的骨子里。至今,元攀宇清晰地记得中学课本里《回延安》的内容,“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到了大学后,学校开展的红色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每年“一二九”、“五四”纪念日,周口师范学院团委都会组织红歌赛、红诗赛,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学习感受革命老区所传承的精神。三位大学生记得,2019年的五四青年节期间,他们参加红歌赛的曲目就是《延安颂》,因此,当年暑假,他们毫无犹豫而且争先恐后报名去了延安。

  “去之前和去之后的感受真的变化很大,以前对杨家岭、枣园、南泥湾的了解停留在书本上、电影里,真正去了之后才发现革命老区带来的那种震撼,直击心灵。那种家国情怀的责任感、使命感非常强烈,回来后我就写了入党申请书,我觉得我要向革命前辈那样,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什么事情都冲锋在前。”周口师范学院学生常源说。

  在同学们的记忆里,当年的窑洞、七大会议旧址还有南泥湾的那些生产劳动工具,都让他们印象深刻。在梁家河,他们还对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的住所难以忘怀。

  “我们看到习总书记当年居住的简陋条件后特别心酸,思绪难以平静。我就认真思考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后来就发现从总书记身上学到了‘脚踏实地’四个字。所以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一次革命老区参加实践,这对以后的成长很有帮助。”大学生张晨茜说。

  大学生该如何传承红色基因?

  2019年9月20日下午,周口师范学院5号楼报告厅,一场“实践归来话收获”的宣讲正在进行。来自全校各学院的数百名团学干部聚集在这里,聆听实践团队讲述红色故事。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从革命纪念馆到学习书院,从杨家岭旧址到梁家河,从宝塔山到壶口瀑布,从历史文物到时代精神,我们被满腔热血奔赴延安的各地青年的红色信仰所感动,被历久弥新的延安精神吸引,如果说一定要去一次革命圣地,我想那就是延安。”饱含激情,慷慨激昂,当以主讲人的身份站在台上时,参加革命老区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常源依旧心潮澎湃。

  从革命圣地回来后,根据周口师范学院党委和团委的安排,实践小分队利用1个多月的课余时间,开展多场宣讲活动,主要讲述他们在革命老区的实践生活以及各自感悟。“我想,这样的宣讲,它的意义远远大于我们参加实践活动的本身,传承才是对革命精神最好的发扬。”学生张晨茜说。

  周口师范学院团委书记杨甜甜告诉记者,不仅是通过宣讲,他们还采取红色微课堂的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筑建红色阵地,组织赴革命老区实践团队的骨干力量和团学干部录制微团课,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还将安排赴革命老区的实践活动,让当代大学生牢记总书记关于‘吃水不忘挖井人’‘ 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谆谆教导,引导教育青年一代传承红色基因,牢记时代使命。”杨甜甜表示。

新闻链接:

大河报网:http://www.dahebao.cn/dahe/appweb/1576181?cid=1576181

大河客户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421328123314048&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