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学术论坛侧记

作者:文图/范明磊 张超 董胜强发布时间:2025-03-21浏览次数:10

3月13日至18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周口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学者、非遗传承人及艺术实践者齐聚一堂,以学术为舟,以实践为桨,共同探寻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

开幕式:开启文化探索新征程

3月14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闵惠芬音乐厅举行。

开幕式

校长张宝强在致辞中强调,文艺不仅是时代精神的直观体现,更是推动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艺术学科需重新构建“知识生产模式”,以学术创新驱动文化实践深入发展。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方李莉提出,活化利用并非简单的文化复制,而是以当代智慧激活传统基因,搭建跨文明对话的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提出,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相互作用下,地方文化空间已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枢纽。

费孝通研究中心主任张喆研究员以“动态演进”重新诠释“乡土中国”,提出要突破静态保护的局限,转向更为灵活的活态传承实践。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科研实践基地”“周口师范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湖南师范大学赵书峰教授受聘为研究中心主任,他表示将肩负使命,以田野调查为基石,以学术研究为笔,书写文化传承崭新篇章。

田野考察:行走中的学术探索

14日至15日,与会人员深入淮阳太昊陵庙会、平粮台博物馆、鹿邑老君台等地,展开了一场“用脚步丈量文化”的田野考察。

实地考察

在太昊陵庙会的热闹喧嚣中,学者们捕捉民间艺人的即兴唱腔;在平粮台博物馆的静谧氛围里,考古学家与人类学家共同解读上古文明的密码。

夜幕降临,一场越调《收姜维》的精彩演出,让学者们直观感受到戏曲在乡土社会中的强大生命力。舞台上的悲欢离合,正是文化基因的生动呈现。

非遗展演: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鸣

3月16日的非遗展演,堪称一场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

豫剧《三哭殿》的悲怆唱腔、曲剧《风雪配》的婉转旋律、二夹弦《梁祝》的缠绵悱恻,共同勾勒出中原戏曲的多元图景。豫南皮影戏《海门关》以独特的光影艺术,生动再现战场烽火,令观众沉浸其中。湖北越调《贺后骂殿》,高亢处如裂帛,婉转时似流水,赢得在场学者的高度赞誉。河南越调《滚灯谣》的民俗符号系统与《李天保吊孝》的仪式性声腔形成跨地域对话。越调传统曲牌《大开门》通过周师丝竹乐队的模态化伴奏,实现了从曲牌体到学院派的文化记忆编码转换。

专家点评

“导聆人”的创新设计成为展演的一大亮点。表演前,学者解读艺术特色,表演后,学者与传承人展开跨界对话。“演—评—论”的模式获得与会专家广泛赞誉:“它创新了学术论坛的范式”“它打破了舞台与讲台的界限,让理论从实践中自然生长。”

专家学者与师生还共同观看了由周口师范学院青年教师主演的新元杂剧《桑园会》,对其在经典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探索给予充分肯定。

学术会议: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非遗韵味在脑海里未散,思想交锋在论坛中升温。

学术会议

3月17日的学术会议上,东南大学方李莉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进行深刻反思;中国传媒大学王廷信教授以元宵社火为例,深入剖析中国民间狂欢文化的传承动力;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从认识论角度论证非遗传承人的核心地位;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结合南方跨界族群节庆案例,提出艺术非遗“双创”路径;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以“多元一体”理论阐释礼乐文明的共同体叙事;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从“残留”“出土”“活化”等方面阐释传统保护的知行史;湖南师范大学赵书峰教授深刻阐释音乐文化身份的“地方性”生产机制。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基因探源 国际保护经验及本土实践”“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与豫东南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活化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豫东南地区民间艺术与艺术乡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闭幕式:总结与展望

17日傍晚,论坛在方李莉教授的学术总结中落下帷幕。她以三大亮点凝练会议精髓:“理论—实践闭环”的学术深耕、“老中青跨界对话”的代际传承、“地方性与全球性并重”的文化视野。

闭幕式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范明磊在闭幕词中提出先田野、再学术,唯有扎根泥土,理论之树方能常青,表示学院将持续推动学科与地方文化的“双向赋能”,让艺术教育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闵惠芬音乐厅的灯光渐次熄灭,但思想的火花仍在闪耀。这场论坛,不仅是学术的交流,更是文化的觉醒。当非遗传承人的质朴乡音与学者的理论思考相遇,当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多元阐释碰撞,传统文化在变革与融合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编审/武暾 签审/范明磊 审核/周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