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党代会⑬】马克思主义学院:六维联动 协同发力 擦亮思政育人名片

作者:黄文波 王茂森发布时间:2025-04-13浏览次数:17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周口师范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回顾奋斗历程,汲取奋进力量,激励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师范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再立新功,党委宣传部特推出“献礼党代会”专栏,全面展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取得的标志性成就以及基层单位工作特色成效。现推出第十三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六维联动  协同发力  擦亮思政育人名片》。


马克思主义学院:六维联动  协同发力 擦亮思政育人名片

党委书记黄文波  副院长(主持工作)王茂森

 

《传统古琴斫制技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批立项;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第十批省一级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获批第八批、第九批省二级重点学科;获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在河南省高校思政课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获“示范课程”1项,示范“金课”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河南省委、省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的有关决策部署,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聚焦铸魂育人、聚力“大思政课”,定期研究解决思政课和马院建设问题,先后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倾力打造特色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奋力开拓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明确了努力方向、奠定了扎实基础。

党纪学习教育

党建与业务联动,把准思政育人“方向盘”。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党委举旗定向、支部夯实基础、党员示范带动”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推动学院党建和业务工作谋划同向、部署同步、落实同力。按照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把党纪学习教育转化为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途径,转化为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学院党委和教工第一党支部分别荣获周口师范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闻道中国”讲坛

教学内容与地方文化联动,跑出思政育人“加速度”。学院立足地域文化,用始祖文化、老子文化、革命文化、名人文化等,为思政课教学注入鲜活元素,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强化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进学生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举办“闻道中国”系列讲坛,从地方文化、英雄人物事迹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故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认同感。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开展“探索中原文化,追寻历史足迹”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让大思政课从“书本本”进入“心窝窝”,让优秀理论入脑入心入行。《立足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思政课堂》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报道。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研讨会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动,争做思政育人“排头兵”。学院着力构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思政教育主体合力。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同上一堂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着重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员侧重深化学生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同行一段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建理论普及宣讲团、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团等社会实践队伍,共同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同研一件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依托省、校级辅导员工作室和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定期研讨思政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工作经验做法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河南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报道。

专家来校讲学

“走出去”与“引进来”联动,打好思政育人“组合拳”。校内校外相结合,打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通道,实现思政育人场景拓展。思政课堂“走出去”“引进来”,把“大社会”中的鲜活素材引入思政课堂,将思政课堂搬到课堂外、田野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教师队伍“走出去”“引进来”,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攻读博士学位,邀请著名学者现场指导,持续提升思政教师内涵素养;思政育人平台“走出去”“引进来”,建设好学院公众号,传递马院好声音、讲述马院故事、展示马院师生形象的同时,引入超星学习通等优质思政教育平台,拓展思政育人平台。近年来,思政课教师获3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50余项教学技能竞赛奖。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

  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联动,唱响思政育人“最强音”。学院将学术研究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转化为现实的教改生产力,打造可迁移、易推广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坚持“教学—研究—再教学—再研究”的阶梯式行动研究,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的互嵌性和融合度。多渠道搭建学术平台,“以老带新”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和指导,形成浓郁的教学与科研氛围。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养分,将深研厚悟所得的科研成果、理论收获充分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实现教研相长,不断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基金项目6项。

暑期社会实践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画好思政育人“同心圆”。学院坚持“内容为王”,持续打造“00后讲党史”“厚植爱国情怀·讲好‘四史’故事”等品牌活动,用接地气、贴实际、近师生的方式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的课程,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开展“革命红旗永不倒 大别山精神永相传”暑期社会实践,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信阳新县,一步一风景、一程一感悟,真正做到“学、信、行”有机统一,引导青年学子在体悟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开展“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活动,弘扬大别山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教育广大青年学子在“行走的课堂”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2023年,暑期实践团队“红心向党,聚火繁星——从红色延安出发,让革命基因延续”,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延安专项。

千帆过尽,再立潮头;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紧紧围绕学校“1234”高质量发展体系,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大力度,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学院建设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征程上,奋力书写立德树人的新华章。

(编审/武暾 签审/黄文波 王茂森 审核/周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