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周口师范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回顾奋斗历程,汲取奋进力量,激励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师范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再立新功,党委宣传部特推出“献礼党代会”专栏,全面展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取得的标志性成就以及基层单位工作特色成效。现推出第十一期《人工智能学院: 守正创新谋发展 砥砺奋进再启航》。
人工智能学院:守正创新谋发展 砥砺奋进再启航
党委书记王迤冉 副院长(主持工作)徐坤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人工智能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科研创新为抓手,以社会服务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建活动
党建引领方向,凝聚发展动力。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理论学习,强化政治引领,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优化党员队伍管理,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学院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党建活动,不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近五年来,学院获批河南省党建创新项目2项,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1项;学生第一党支部获批校级样板党支部、校级优秀基层党组织;10余名同志获得校级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
课堂教学大奖赛
深化教学改革,赋能教育创新。学院始终坚持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努力构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成长路径。近五年来,学院获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9项,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项目2项,河南省一流课程1门,河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1名教师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誉称号,2名教师获周口师范学院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多名教师获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及学校 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二、三等奖。
智慧教育实验基地揭牌
科技服务社会,助推校地融合。学院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持续凝练“智慧教育”“智慧农业”等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积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学院与上市教育机构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共建达内人工智能学院,并成为教育部高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发展的行业学院;与河南省华杉科技集团、河南三川云汇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河南昇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周口人工智能联合研发中心”“周口大数据应用联合研发中心”“智慧教育研发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合作申报“河南省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项目”1项,获批建设河南省校园舆情检测与分析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多模态感知大数据发展创新实验室、河南省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智能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平台。近五年来,累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授权国家专利9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1篇;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14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成果转化项目近10项,横向到账经费和成果转化经费达2000余万元。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比赛驱动创新,实践培育人才。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建立健全分类人才培养体系,设立创新班、成果转化班,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独立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接受初步科研训练,发表学术论文,为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强技、以赛促就业,积极承办“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创新竞赛”“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充分发挥大赛引领作用,将日常教学学习和提升比赛技能融合推进,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收获了累累硕果。近五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200余项,参与学生1000余人次;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赛铜奖,多次获“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获批团中央“筑梦新时代 奋斗新征程”三下乡专项项目1项,国家级志愿宣讲团4项。通过参与科研和专业竞赛,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推动学院人才培养逐渐形成 “专业对口率高—专业技能强—就业率好”的良性循环。
岁月如歌逝水去,明朝又是艳阳天。
未来,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1234”高质量发展体系,秉持教育初心,坚持创新驱动,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学校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审/武暾 签审/王迤冉 徐坤 审核/周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