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2024年5月29日第13版刊发校长张宝强署名文章“以教育家精神擦亮师范教育底色”。
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首次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及其丰富内涵,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师范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全过程。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周口师范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压舱石”、把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学校在师范生培养中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先生”不懈努力。
以教育家精神擦亮师范教育底色
周口师范学院校长 张宝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首次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及其丰富内涵,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的使命,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师范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全过程。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周口师范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压舱石”、把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学校在师范生培养中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先生”不懈努力。
树立师范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师范生不忘初心、胸怀家国。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动力源泉,也指引着教师队伍建设与师范生培养的方向。师范生作为未来之师,只有自己牢牢树立甘愿奉献、矢志报国的远大志向,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材。
周口师范学院通过构建教师职业道德养成体系,厚植学生教育报国情怀。学校将教育家精神作为重要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在通识教育平台,学校开设《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论师德修养》《周口地域文化十二讲》等课程;在专业教育平台,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在素质能力拓展平台,举办经典诵读、“音乐聆听·美术感悟”“名家论道”主题论坛;在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公益支教、顶岗实习、志愿服务,对师范生进行理想信念、职业操守、道德品行教育,进一步坚定师范生的价值立场和从教初心。
陶冶师范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育师范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其职业特性决定了师范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生眼中,教师是其模仿学习的典范,“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是中国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对师范生的教育应始终以此为准绳,在培养过程中时刻提醒师范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周口师范学院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评价一切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学校构建形成了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等七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明确了32项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清单,形成了“1+3+N”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十大育人”平台,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贯通,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打造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专题研究”“闻道中国”专题讲座、“党史上的音乐”等一批品牌活动、品牌课程。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师范生道德品质。
启迪师范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师范生锐意求进、锻炼本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发展的第一现场在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未来之师的师范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磨炼自己站稳讲台、因材施教的能力,不仅要研究学科、深耕专业,更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为了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周口师范学院持续推进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出台《周口师范学院知新书院人才培养暨通识教育工作方案》,构建两个课堂“融合联动、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体系。学校深入实施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联合建设了周口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周口市中心城区教育集团以及附属中小学校,推动大中小学教师组成“伙伴式”发展共同体,探索“双向互聘”“岗位互换”,形成小学名师进大学课堂、师范生进小学课堂、专家名师引领师范生成长的“三师共育”人才培养方式,连续 11 年开设“卓越教师培养班”。此外,学校还建设了“师生互动平台”“人际交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素质拓展平台”等,构建师生共同体,多方协同,着力提升师范生教育理论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
培育师范生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育师范生扎根实践、与时俱进。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仅有一桶水远远不够,而必须不断补充源源不断的“活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学习的成果运用到教育中去,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在实践中应敢于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思维方式应对新的教育环境,教会学生不盲从、不守旧。对师范生而言,勤于学习、勇于突破也是培养过程中应有之要求。
多年来,周口师范学院通过打造师范生培养实践平台体系,提升学生教书育人能力。学校建成了河南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等5个省级平台,不断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合作,完善三方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机制,每年选拔 10%左右的师范毕业生,以实习教师身份到中小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让师范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
涵养师范生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师范生以爱育爱、甘为人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教育家精神涵育未来教师,就要引导师范生以仁爱的精神投入课堂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过程,享受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乐趣;同时,激励师范生用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关怀学生,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
周口师范学院长期以来注重厚植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在课程教学环节增添情感育人因素,不断创设师生情感沟通的情境,挖掘教育教学中的情感资源;同时重视利用校友资源发挥育人示范作用,通过对知名校友关爱学生、甘于奉献精神的正面宣传,让师范生在故事情境中感悟教育中“爱的真谛”。50年来,学校涌现了“感动中国人物”“全国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感动中原人物”“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河南省首批教书育人楷模”“80后白发校长”张鹏程等一大批知名校友——这些校友都成为学校育人的鲜活素材。
激发师范生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师范生面向未来、敢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有胸怀天下的眼光和胸襟,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关注世界发展动态,关心时政热点,关注国际时局。同时,新时代教师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厚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周口师范学院秉承“尊道贵德 博学善建”的校训精神,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将胸怀天下的价值理想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引导师范生在文化自觉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人生发展的长远规划,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奋斗动力。
面向未来,周口师范学院将坚持以教育家精神涵育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以教育家精神擦亮师范教育底色,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把做精做强师范教育作为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扎根豫东大地,牢牢把握教师教育新方向,不断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